close








50歲終極精算 打贏人生下半場
你一定要懂的年金、保險、財稅






日期:2013-08-14 作者:林文義、廖君雅、洪綾襄 出處:財訊 第 431 期


40歲之後,就該學著知天命。對現代人來說,四、五十歲並不算老,頂多只能算初老。但這也是檢視並調整自己未來財務規畫的最後機會。如果學會精算自己人生下半場的理財課題,並修補人生上半場的一些失誤,在人類壽命愈來愈長的現在,你才能真正享有安穩閒適的美麗黃昏歲月。

















人生逼近五十歲時,孩子還在念小學,怎麼辦?這個年紀還要再買保險嗎?自己的退休金夠用嗎?萬一被安置在安養院,家人還會理我嗎?財產移轉給子女後,會被棄養嗎?
 

很多問題,是人到四、五十歲之後,才會開始思考面對的問題。

 

其實,這個階段也是人生最精華的黃金歲月。對現代人而言,四十多歲,頂多只能稱之為「初老」,但也就在這個時候,你會突然驚覺,「咦!怎麼報紙愈看愈模糊了?」

 

政大風管及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,帶點無奈的語氣說,「我就是有一天在看朋友遞來的名片覺得模糊的時候,才發現自己有老花了,那時就會開始想一些年老後的事情!」

 

風華正盛的名主持人夏韻芬也說,她就是在發現自己有老花眼,驚覺自己的身體機能開始退化了,才開始買年金險,「當我發現自己看東西要愈來愈遠才看得清楚時,我就很焦慮,那時起我就會想一些未來退休的事」,而通常一般人出現老花眼的階段,大概就在四十多歲之後。

 

五十多歲是從事未來安養及財務與稅務安排的最後機會,雖然正值盛年,但也開始步入銀髮時期,這時職場多處高峰,收入也比之前高得多,如果能詳加精算老之將至,不但確保未來長遠退休生活安穩,也有機會修補過往不當的理財漏洞。如果等到年紀更大才想安排未來,恐怕會面臨力不從心的困境。

 

踏入中年,在調整心態、準備好面對「晚美人生」的同時,你有想過,自己會活多久嗎?很多人以平均壽命做規畫,卻沒有料到自己活得比自己準備的久,老年之後肯定面臨錢不夠用的困境。

 

據內政部統計,2012年國人平均壽命為七九.四五歲,而男性為76.16歲,女性為83.03歲,比前一年各增加0.4歲和0.2歲。人口老化警鐘正在作響,光是在一一年,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便有253萬人,其中80歲以上的「高高齡人口」,占比超過四分之一;而75歲到80歲的人口也接近四分之一,人口老化速度只會愈來愈快。

 

那會有多嚴重呢?請想像以下場景,十年後走在街上,至少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銀髮族,公車、捷運上的博愛座非得增加好幾倍,而醫院、診所每天更是還沒到門診時間便大排長龍……。

 

顧老年 精算財務是首務

有備無患 你活得比你想像中久

 

或許你很有自信,認為只要提早準備,無論活多久都能安心無虞,然而具有精算師資格的專精企管公司總經理葉崇琦卻提醒,「你有可能活得比你想像的還要久!」

 

許多人大半輩子辛勤工作,累積了一筆退休金打算安心退休,到頭來卻因為活得更長壽,卻發現所積累的金錢「根本不夠」養活自已,那會是多沉重的打擊? 

 

更令人驚訝的是,衛生署的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針對全國性的調查發現,二十年後,台灣的老人和幼年人的人口比例將呈現嚴重不均,成為「全球老化指數」冠軍,而超過七十五歲的老年人,每五人就有一人需要長期照護;超過八十五歲,每兩人就有一人需要長照,背後也代表著一筆龐大的生活費。

 

人到中年,你不可輕忽這個警訊,在替人生下半場進行保障規畫時,更應該先釐清自己的需求,比起年輕時大多數人會購買壽險,預防意外發生時能「留愛給家人」,然而面對長壽風險來襲,為了避免給下一代更沉重的負擔,你或許該換個角度思考,重新計畫自己的醫療及年金保障是否足夠(詳保險八問),到了四、五十歲,是該多照顧自己了。

 

面對老化,開始會想的第一個問題是,「我的保險夠嗎?還要再加保嗎?」

 

彭金隆說,很多人都想拿保險作為規畫工具,但不少人幾乎都買錯了保險。

 

通常一般人到了50歲,子女年紀多已接近20歲,這個時候照顧家庭的責任已經完成大半,該照顧的是自己,此時,有限的財力不應再去買他益型的保險,而要買自益型的保險。

 

所謂「他益」保險,就是保險的受益人不是自己而是別人;例如,壽險的受益人多半是自己的配偶或小孩,不是自己。而「自益」的保險,例如買醫療險或年金險,受益人多是自己,當自己年紀到中年後,其實該想的是要如何照顧自己,至於子女長大了,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負責,除非是年紀很大但子女仍很小,那樣對家庭的責任未了,就算是到了五十歲,有必要買壽險來保障家人。

買保險 精算現金流

初老之後 多買自益保險

 

東森財經新聞台製作人隋安德就是這種例子,51歲的他,小孩目前將升小學四年級,隋安德幾年前陣子才買了保額八百萬元的定期壽險,每年保費高達八萬元。

 

英語多益測驗台灣區代表忠欣公司總經理王星威,本身是保險系碩士,在女兒出生後,他計算從女兒到念研究所約須一千萬元資金,因此,他生平買的第一張保單就是二十年期保額一千萬元的定期壽險,就是怕萬一自己在這段期間發生風險,女兒還有錢可以念到研究所。

 

請注意,這兩個人買的保險都是不還本的定期壽險,以較低的保費換取較高的保障。隋安德說,他買定期壽險看上的就是「不還本」這個特色,因為他做財經節目製作人,已被上節目的保險專家教育到一點:買保險不要期望還本。

 

對此,保險專家表示,還本保險的特色就是「高保費、低保障」,還本保險的種類相當多,未必都不適合購買,但消費者對這項特性必須有所了解。

 

夏韻芬則舉出一個買錯保險的例子。她有一個朋友,夫妻倆在菜市場賣火鍋料,辛苦存了一千萬元積蓄,準備靠這筆錢退休安養,沒有想到被當業務員的親戚招攬買增額壽險,一年繳兩百萬元保費,原本以為繳了五年就可按期領回保費,但繳了五年後仔細一看契約內容,竟是要繳費二十年,這下兩夫妻都傻眼,因此,年紀愈大在買保險時,愈要注意看保單的內容。

 

夏韻芬認為,對中年有點積蓄的人來說,買年金險或醫療險,是對自己比較有保障的選擇,因為年紀大了最重要就是要手握現金,買年金險等於先把水儲蓄起來,將來要用時,再慢慢開水龍頭來用。

 

防風險 精算勞保及勞退年金

中年失業 努力熬到六十歲再領

 







現代勞工最容易碰到的困擾,就是中年失業。

 

許多人迫於生活壓力,通常再去找一份新的工作,就算新工作薪水低,仍然願意屈就,葉崇琦指出,中年失業的人切忌在五十歲後符合一定條件,就把勞保老年給付(簡稱勞保給付)一次領出來。

 

目前勞保給付的規定有四種情形(詳年金六問),假設王大年(化名)月薪四萬元,在四十七歲工作滿二十二年時,被公司裁員,依規定,他不能請領勞保給付,只好再去找了一個月薪三萬元的工作,三年後,王大年達到工作年資二十五年、年齡滿五十歲的條件,若此時退職就可以申請一次請領勞保給付的條件。那王大年要不要一次把勞保給付領出來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

 

如果王大年在五十歲這年就一次請領勞保給付,按規定,他必須以退職前三年的平均薪資,計算請領的勞保給付基數,而王大年在失業後新找的工作月薪只有三萬元,比被裁員前的月薪少了一萬元,王大年能請領的勞保給付每月只能以三萬元計算,則每個基數就少了一萬元。

 

比較好的作法是,想辦法熬到六十歲再領取勞保給付減額年金,此時王大年領取勞保年金的計算基礎,就可選過去薪資最高的六十個月(即五年)平均數,如果王大年過去工作的月薪中有五年是四萬元,則計算勞保減額年金時,未超過勞保給付每個基數最高上限四萬三千九百元,可全部以四萬元去計算能領的年金,那王大年中年失業再找低薪的工作,就不會發生白做工的現象了。

 

從實際的例子來看,勞工選擇月領勞保年金,能領到的金額,比一次領的勞保給付金額多。

 

假設王大年月薪是三萬五千元,工作滿三十年,且年紀已到六十五歲,這時候如果王大年選擇一次領勞保老年給付,必須按照舊制計算,即年資前十五年,每年一個基數,超過十五年每一年給二個基數,王大年工作滿三十年,可以請領的基數為四十五個,一次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金額就是一五七.五萬元。(見附表)

 

另外,很多人急著想把勞保給付一次領出來,除了不信任政府之外,另外也是擔心自己退休沒多久,錢沒領完就往生,白白便宜了政府。但事實上,這也是杞人憂天,而且對自己大大不利。

 

守老本 精算投資效益

保住財富 不以節稅為目的





 

根據精算,不管投保薪資多少,年金月領只要超過八年,總額就會大於一次領的金額。而且就算不幸沒領多久就過世了,剩餘的年金也不會被充公,可由遺屬領取,且只要配偶年滿四十五歲以上,就有機會可以再領半數年金直到過世。

 

其實,了解你自己有多少權益,是做好未來規畫重要的基本功之一,而這些權益勞保局也有提供查詢的管道,勞工一定要好好利用,因為這關係到自己的權益,千萬輕忽不得。

 

要做未來的規畫,免不了要對財產及傳承做處理,而這就會牽涉到投資與稅負的問題,由於遺贈稅最高稅率已降為10%,因此,目前對財產規畫的重心是保護財產,節稅已非主要目的。

 

在保護財產的觀念中,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守住財,而關鍵則是避免投資錯誤,夏韻芬對此就非常有感覺,她說,人生下半場勝負就在五十歲的決定,能守住財的人,才能談對未來的規畫。

 

夏韻芬說,她對未來退休金的規畫有一個體驗,就是要採「七二一」原則;也就是說,未來退休的生活費,七成要來自己的努力,二成靠子女贊助,至於勞保給付或勞退的年金,只能占一成。

 

例如,如果你預計退休每個月須支出五萬元,則其中的七成,即三萬五千元必須靠自己準備,這樣就算往後子女無力提供支援,或勞保及勞退制度有任何影響時,才不會衝擊到你的退休生活。

 

要靠自己努力存錢的一個主要方法,就是買商業年金。夏韻芬指出,要過好未來的生活關鍵,不在於現在存了多少錢,或有多少房子,而是要能守住錢,她看過身邊很多朋友辛苦的積蓄,被有心人騙光、子女或朋友借光、投資失利輸光,所以,她現在和先生有約近半數資產放在投資型保單性質的年金險。

 

因為年金險開始進入給付期後,依規定就不可以解約,只能按期領取年金,夏韻芬說,把主要資金拿去買年金有一個好處,因為錢都鎖在年金險中,就算有人要跟她借錢,她也沒有錢可以借人了,這樣就能守住一部分老本。

 

像有不少人把退休金拿去買雷曼連動債,O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,這些人一生積累的退休金也跟著泡湯,因此,到了五十歲以後,任何投資行為都要非常小心。夏韻芬並體會出一個理財的原則,即年輕時理財須「化零為整」,步入中年後則反過來,改用「化整為零」的策略。

 


因為年輕時必須積極投資,爭取獲利,而儲蓄為投資之母,所以必須積小財為大財,以化零為整的方式,先求累積第一桶金為頭號理財目標到了五十歲的時期,理財的目的,就須轉成把以往累積的儲蓄或投資結果,改為未來可慢慢享用細水長流的現金流,此時就可考慮購買年金險,透過繳納保費方式,把現在的資金轉成未來每月固定可領的現金流。

 

對於人生的規畫,王星威將人生分為職業、事業、志業及道業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資金來源。在職業階段主要的獲利來源是薪水,而事業階段是指人到了中年後,普遍會升到主管,此時就要把自己定位為經營者,資金來源除了薪水還有經營的獎金,而到了志業及道業時期,那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投資者,主要獲利的來源須轉成紅利或股利。

 

思避稅 精算遺贈成本

上上之策 別讓孩子有期望

 

王星威現在主要的投資是入股自己經營的公司,靠努力經營公司提高獲利,以獲取股利,但他一有閒錢最喜歡買的卻是農地與黃金。王星威說,買農地並非想炒作,主要是想退休後能過簡單的農村生活,目前他與一些朋友在南澳買一塊農地,嘗試種米和蔬菜;另外,他會偏好黃金投資主要是因他的父母當年逃難時,發現社會不穩定時,黃金是流通性最強的貨幣,因此,黃金雖然不會有孳息,但他有錢還是喜歡買黃金。

 

王星威對一般人的建議是,退休後還是要盡可能去找一些第二春的兼職工作,保有一定的現金流入,例如,最近多益考試相當熱門,需要的監考人員有時高達上百甚至上千人,這些都是退休者可以找的工作,機會其實還滿多的。

 

對此,彭金隆指出,對未來的規畫,和每個人的個性傾向有關,不少人會採取存現金、存股票、存房子、存保險等四種方式,道理其實是相通的,例如,買房子出租,按月收取租金,其實就是一種年金的概念,只是買房子須擔心租不出去的風險,而買股票領股利,也要承受股票波動性太大的特性,一般人必須了解各種商品的特性,再決定採用何種方式投資儲備年老時的糧草。

 

但是選擇什麼投資工具,就和稅負有關了。台新金個金執行長尚瑞強就偏好買利變年金險而不買股票,因為領取股利須併入綜合所得累進課稅,稅率高達40%,成本非常貴,而買利變年金其中的孳息屬於保險給付免稅,兩者成本差很多。

 








至於財產要如何傳承給下一代?因遺贈稅率大降後,現在最常用的是信託,目的是保護財產。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莊瑜敏指出,把財產直接送給子女或以他益信託的方式贈與給子女,租稅成本都是一○%贈與稅,但用直接贈與的方式,子女拿到財產就可自由處分,很容易被人家拐走,以信託方式贈與可以達到管控效果(詳財稅六問)。

 

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許祺昌說,在他看來,早早告訴子女以後必須靠自己,不要讓子女有繼承財產的期待,也是一種規畫,而他早就把這個事實告訴女兒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ly 的頭像
    Emily

    愜意人生-Emily

   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