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  • 2011-09-24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本報訊】


     「台灣人為什麼仇視彼此呢?」在美國一路談笑風生、侃侃而談的蔡英文卻被這個問題卡住了。十五日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演講時,蔡英文面臨了各式提問,差不多都能應付,但是當主持人戈迪溫教授問:「為何台灣人互相仇恨對方?」她頓了一頓,一時間似乎難以回答。


     為什麼蔡英文沒能以便給口才給這個看似敏感、實際有點「虛無」的問題一個迅速得體的答案?或許是蔡英文也認同「台灣人彼此仇視」這個命題,而她的確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,所以當下楞住了;或許是因為蔡英文畢竟不是一個典型的政客,所以不容易從這種問題脫身。換作老練、反應靈敏的政治老鳥(例如所謂天王級的政治人物),碰到這個狀況,即使在他的「政治考古題題庫」裡沒有這道題目,他應也能夠依當下的場地、氣氛,再加上推銷個人政治理念,四兩撥千金地給一個合乎他政治身分的答案。


     如果這位來自台灣的政治人物的確相信台灣人是彼此仇視的,並且,如果他夠誠實直率,對自己的政治理念有著近乎信仰般的純粹堅定,那麼,這個問題正是她表彰想法的最佳平台,她可以說:「台灣人會彼此仇視,就是因為國家認同不一樣,缺乏一個『台灣共識』的結果啊。」


     但蔡英文猶豫、躊躇,她沒有即刻回答這個問題。外界無從了解讓蔡英文一時語塞的真正理由是什麼,但她畢竟沒有在第一時間,以自然的態度否認此一帶著預設立場的提問,或可猜測,也許蔡英文是相信台灣人彼此仇視的。然而,台灣人彼此仇視嗎?如果是,那麼,是誰、是什麼樣的台灣人會彼此仇視呢?是大街上熙來攘往的小老百姓,會仇視從對面走過來的張三、李四?還是老王會仇視鄰居小林呢?還是,在同一棟大樓裡上班志明與春嬌會仇視念台跟憶華呢?


     台灣選舉頻繁,每屆選舉,藍綠政治人物總要竭盡全力、鞏固基本盤,而辦法常常正是「仇恨的動員」。台灣這塊土地經歷諸多變動與苦難,不同的政治時期累積許多悲欣交集的故事,打開每個家族史,會發現在動盪的歷史中,誰家沒有傷心事、誰家沒有受難者?然而,不可否認的是,最近幾十年,其實是台灣近代史上相對比較安定的時期,台灣人民學習著把主要的力氣放在「讓生活更美好」的各種努力與實踐上,不想再浪費精神互相猜忌,或者甚至如戈迪溫教授說的「彼此仇視」,至少沒有必要再細細考究人們「愛台灣」的成分與純度。


     對大多數的凡夫俗子來講,在這塊土地上相遇,是歷史的偶然,而讓相遇繁衍成相知相惜,則出自人們主觀的選擇。若願意以持平的眼光來觀察與認識,如今的台灣安和樂利、井然好禮,也許生活不盡完美,但大家各安其位、各有過日子的方式,哪有什麼地方讓人感受到「台灣人仇視彼此」呢?無奈,人民和解,政客不和解;人民心境寬容,政客卻不能心境寬容。如不是一些政治人物刻意製造對立紛擾,每到選舉,更是樂於、勤於點燃人們心中的仇恨敵意,台灣人民又何來那麼多焦慮與負面的感受?但大部分的人民畢竟是成熟的,儘管在選舉過程中,會對政治主張不同的人有些激越慷慨情緒,但是回歸到日常生活,大家也知道彼此仍是共同體成員,務實、安定的生活是台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。


     蔡英文積極努力地創造「台灣共識」,殊不知,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政治人物忙著尋找、立法的「台灣共識」,其實人民早就以實際的生活體現了出來。經濟可以穩定發展,政黨可以和平輪替,文化可以深入生活,這些不就是台灣人民有共識的成果嗎?如果在面對戈迪溫教授突然拋出這個問題時,蔡英文可以溫和、篤定地回答:「台灣並沒有你所說的『互相仇恨對方』的問題啊。」那將會是對她總統大選的廣告口號「現在決定未來」的最好的詮釋,因為她為台灣的未來選擇了一個寬闊與包容的基礎;這也將是她對自己所鍾愛的台灣最好的國際行銷──我們要讓人們認識的是愛的台灣,不是恨的台灣。



 





 




 



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ly 的頭像
    Emily

    愜意人生-Emily

   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